若展开中国西部地图,就能够看到四川夹江县,你的视线也将第一时间转移到这个县南边的峨眉山市和乐山市。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并不清楚四川各个城市、县城借以立城发展的产业,比如内江的蜜饯,自贡、犍为的盐,宜宾的茶,以及夹江的造纸。
将竹子的纤维提取出来,经过抄纸、刷纸、蒸煮等一系列工艺,最终做成书写纸、书画用纸、包装纸等不同规格的制品,夹江的造纸业到20世纪末期工艺大致不变,仍顽强存在。尽管夹江的纸产品通常被认为稍逊于安徽宣城,但也算得上远近闻名,产品销售范围北至西安,南到昆明,往东则覆盖了今天归属重庆市管辖的许多区域。
如果绘制一幅四川各地的特产地图,不难发现,清代、民国时期,这个西南省份的不同区域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但这样的专业分工也是相对的,为了确保竞争优势,以夹江的造纸业为代表,手工业主们竭力探索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产量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并想尽办法引进新机器,而这必然又会经常性的带来产业分工秩序的重新洗牌。
无论是夹江的造纸业,还是四川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的许多城市和乡村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有限性,而因此提出的适应性策略。在20世纪上半期,国内许多地方的手工业不但没有因国外货物的冲击而面临崩溃,相反还因为手工业主有效的技术革新而提高了竞争力。当然,这也是因为19世纪晚期以来,公路、铁路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建,极大的改善了这些地方的交通条件,使得远距离贸易成为可能。
德国汉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现代史专业副教授、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艾约博长期以来致力于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这本书,就是艾约博本世纪初在四川夹江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以及在成都查阅相关历史档案、民国时期期刊和报纸资料而写成,反映夹江造纸业兴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