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3600032256

媒体融合需要迭代升级几个观念

   2019-06-28 11830
核心摘要: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仅从脚底开始,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第三方平台和自有平台刚开始的喧嚣散尽以后呢?下一步呢?路径呢?方向呢?可持续性呢?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正在各地展开。不过,其中有很多认识、理解、判断和决策还需要迭代升级。比喻地说,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就像一个人,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

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仅从脚底开始,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第三方平台和自有平台刚开始的喧嚣散尽以后呢?下一步呢?路径呢?方向呢?可持续性呢?

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正在各地展开。不过,其中有很多认识、理解、判断和决策还需要迭代升级。比喻地说,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就像一个人,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可身子还在工业时代,脑子还在农业时代。这样实践一定是拧巴的,也一定是难以实现目标的。因此,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仅从脚底开始,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第三方平台和自有平台刚开始的喧嚣散尽以后呢?下一步呢?路径呢?方向呢?可持续性呢?

常听行业人士讲,传统媒体就没有互联网基因,想要植入都不太可能。不过,基因可以遗传,也可能变异。传统媒体人要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实现真正的变革,首先要从头部做起,形象的表述就是,清空大脑中原有的OS运行系统,重装网络时代OS运行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运行系统,通俗而言,就是转换观念和立场。这点至关重要,而且是前提条件。正如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大讨论和大解放。

理解、看待媒体融合和全媒体,第一个层面,需要认识论的升级,即从传统媒体立场向未来媒体立场转化。站在传统媒体立场看媒体融合和全媒体一定是传统媒体的角度和视野,也一定是传统媒体的惯性思维与做法,实践所见的更多也是传统媒体体系的修修补补。相当于站在过去看现在和未来,怎么看都看不清,也看不习惯,看着别扭。总有“想当初我们”“万变不离其宗”等这样的守业心态。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思维改造我们自己,确立全媒体立场和认知,这样才可能立足未来回头看现在,才能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知道路径、手段、方法,利用网络时代融合融通的一切机会,再创业再创新,走出全新的发展道路,而不仅仅是存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增量及其壮大的空间。

第二个层面,需要实践论的升级,即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需要从固守只做好内容产品,到做好产品+好平台,再到做好生态的迭代升级。最新的流媒体未来之争中,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和Hulu等举措,正是传统媒体巨人的自我革新。其实,Netflix成功也是基于好平台,然后开发好产品,从而逐步搭建好生态的迭代升级。这种实践论升级的核心应该是谁才是实践的中心?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实践已经难以适应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需求,这个时代是真实与虚拟、可见与不可见、内在与外在、个体与圈层高度关联和打通的时代,它的实践流程与环节与以往有所不同,特别是实践主体,甚至很可能不是人,而是机器。这里所说的用户含义丰富,可以是个体、群体和整体,也可以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可以是静态、动态和混合态,可以是人、机器、人机交互。

第三个层面,需要发展观的升级,即在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关系上,要从重视流量升级到更加重视黏性。互联网上半场是连接互联网,基本上突出和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而互联网下半场,特别是物联网后,人、信息(数据)、资金、物等(四大资源)完全连通后,黏性就比流量更具有价值。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发展的数量级标准是流量,这个也很重要,但是流量更多的还是在存量上做加法,即让原有业务在新平台上到达更多用户。可是在日益分众化、差异化,用户加速圈层化的当下和未来,价值创造更多地依赖于上述四个资源的连接频率,频率越高说明黏性越强,消费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大;还依赖于资源品牌的忠诚度,黏性越强,说明忠诚度越高。因此,可以说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发展的质量级标准是黏性和忠诚度,这才是真正做增量,基于原有业务,创造出更多增量业务,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不是简单数人头,而是产生出圈层的几何级数黏性。从发达国家媒体融合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单纯利用第三方平台和自有平台迅速扩展用户流量的阶段已经渐渐式微;而逐步用自己优质的内容产品和关联服务留住忠诚用户,逐步形成黏性强的圈层,才能创造更垂直化、更场景化和更智能化的品牌文化圈。

可见,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确定人在网络时代,大脑更要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知古鉴今,更需要以未来判断现在。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绿色包装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发布

上一篇:

代收垃圾网约工支撑起“纸箱厂原料”的一片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master@zluren.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