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路人网讯:近年来的岁尾年初,往往有许多报纸宣布停刊转型。
2016年1月,《今日早报》《都市周报》《九江晨报》《天天商报》等停刊。2017年1月,《京华时报》和《东方早报》停刊,整体转型新媒体业务。2018年1月,《北京娱乐信报》《球迷报》《大别山晨报》《皖南晨刊》《白银晚报》《台州商报》《湘潭晚报》《渤海早报》《假日100天》等停刊。《无锡商报》关停,与《无锡日报》合并。
2019年元旦前后,集中出现了《北京晨报》《京郊日报》《黑龙江晨报》《安阳晚报》《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黄山日报·黄山晨刊》《赣州晚报》《郴州新报》《新商报》《亳州新报》《新知讯报》《春城地铁报》《今晨6点》等停刊转型。
相对集中的停刊潮引发报纸“寒冬论”和“衰亡论”的周期性出现。一些论调将原因简单归结为纸媒跟不上技术趋势,注定灭亡,将媒介技术与媒体机构相混淆,对一些纸媒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还有一些论调更是将报业停刊潮的原因引向体制,认为是这些报纸市场参与不足造成的,却忽视了很多停刊报纸都是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和行业报。“预言”急于自我验证,而缺少从历史、全局进行考察和仔细分析,不仅给主流媒体从业者乃至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高校学子们当头泼了冷水,还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消极、无益的舆论。
一些报纸的出场与退场都是改革与市场的选择
在宣布停刊调整的报纸中,都市报和行业报数量最多。从历史角度看,中国都市报和行业报本就是改革加市场的产物。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深入,都市报和行业报已完成使命,退出市场、停刊停办也是正常的过程。
从改革开放40年报纸种类发展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在1988年前后,我国报纸种数大幅提升,从几百种增加到1千多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都市报和行业报大量出现,报纸种数迅速向2千种迈进,即便到了2017年,经过一系列调整,我国仍有1800多种报纸。但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站和移动客户端的高容量,新闻形式的丰富度,人们获取方式的便捷性,都是作为媒介技术形态的报纸难以比拟的。根据CTR-CNRS全国城市居民调查(2012-2017年)的数据,报纸的阅读率从2012年开始一路走低,从2012年的53.9%下降到2017年的29.8%。 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新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年轻人更是如此。以往人们在10份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可能都不及一个网站或客户端丰富,也不如网络媒体来得及时、方便。这彻底改变了报纸的市场供求关系,转型在情理之中。
数据来源:陈国权《2017中国报业发展报告》,《编辑之友》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