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精确把控的,诚如2018年的纸业市场,完全被突如其来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忘了造纸业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垄断行业,其价值规律最终必须是依照供需来决定的。2010-2015年的纸价低迷,大致上就是基于这一规律。
在一轮发疯似的纸价飙涨后,3月27日起,全国近40家纸厂普遍下调废纸价格。其中华东地区废纸价格下调30-50元/吨。华南地区废纸价格下调50-100元/吨。北部地区废纸价格下调30-120元/吨。西部地区废纸价格下调50元/吨。
3月28日,我国大部分纸厂继续下调废纸回收价格,但是据目前行业反应,当前的市场情况尚不明朗。
其实,在以往的文章中,小编就曾坦言,节后纸价飙涨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无论怎样?市场的供需关系摆在那里,国内的消费水平摆在那里,虽然因外废受限和环保高压政策性影响,引起市场震荡在情理之中,但是,在市场淡季如此迅猛的一路攀升,则有点匪夷所思。
过去的经验来看,纸制品业的GDP增速通常比国家的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GDP增速为6.9%,那么纸制品业的增速应该在8%左右,这显然与包装纸的平均上涨40%严重不匹配,惟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需求量大幅萎缩。
需求量的萎缩跟近日出现的中美贸易战不无关系,许多印包企业因大宗商品暴跌而促使订单量直接下滑,很多包装印刷企业老板对市场心生恐惧,客户表现得越来越强硬,且没有耐心。因为终端客户也在打价格战,包装想涨价几乎不可能。当前形势下,对包装印刷企业来说,宁愿不接单也不会买高价纸,谁也不愿做亏本生意。
在这轮降价风波中,同样少不了瓦楞纸的身影。如果我们回溯从过去包装纸降价的轨迹,发现降价总是从瓦楞纸开始,而且降幅也是最大的。原因很简单,瓦楞纸因为生产门槛较低,产能分散,一些厂家撑不住库存压力,会率先降价。
其实,导致价格涨跌的始作俑者,追根溯源还是原料废纸。众所周知,外废受限与严禁洋垃圾入境的政策日益增强,使得国内废纸日渐紧俏,纷纷提价。但一个比较奇葩的现象是:质量远比国废高得多的外废,在价格上却还要便宜1000元/吨,换句话说,同样一吨高瓦,用外废生产只需要卖3000元就能确保赢利,但用国废生产的赢利线却高达3800元左右。
现在外废一受限,国废价格不减反增,让许多中小型纸企苦不堪言,因为在仅存的686万吨的外废配额中,龙头纸企获得批文,就占去了一大半,其中玖龙已经获得了296.98万吨,理文获得92.86万吨、广州造纸获得75万吨、山鹰获得49.23万吨,那么,剩下的那一小半质量好,价格优的外废配额对于星罗棋布的中小纸企乃至下游的印包企业来说,则显得杯水车薪。
怪不得,很多纸板厂和纸箱人士认为,拥有外废批文的大纸厂,很可能通过大降价让小鱼变虾的方式,来完成行业洗牌,最终达成解决供大于求的目标。
这就是2018年,这个诡谲的纸业市场在又坐了一会快速的过山车后,呈现的一片迷茫景象。表面看来繁花似锦,实质却风雨飘摇,云雾缭绕,让人真有点看不清前方的路该怎么走?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经过这一次暴涨大跌后,大家的风控意识逐渐提高了。估计这也是原纸又欲涨价而未遂心的一大原因!但不管怎样,2018年,对于中小型纸厂以及下游印刷包装企业来说,应该多留点心眼,通过纸路人这样的信息数据平台,及时了解行业讯息,提高风控质量,上对供应商留心,下让客户安心,只有在大数据资源优化整合之后的情况下,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让你清醒地走好每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