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这几天一直萦绕在小编心头。对于一些小微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与技术设备的限制,哪怕营销手段如何高明,口碑如何优质,都难以满足一些大客户大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客观要求,以致错失发展良机,与一些优质的客户源失之交臂。
早在2006年,小编在一家老牌的纸箱纸盒厂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该厂属于国营特困企业,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人员架构松散无序,已经到了濒临破产改制的边缘,面对这种情况,厂长马上果断实行改革,为了激发职工的营销热情,放宽政策,给出了相当可观的利润提成。另一方面,改变人员机制,将一些阻碍企业发展的部门关停,积极向外发展业务,拓宽销售渠道,一时间,全厂上下,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生产车间到销售部门,都“雨后春笋”般地旧貌换新颜。半年后,大单小单源源不断地进来,车间机器轰鸣,工人热火朝天,小编记得当时一个营销人员最高的收入已经达到了5000元,要知道,在十多年前的三线城市,这个收入已相当客观!
但是,连续沉积下来的几十年的积弊,又怎能单靠涌动在员工心中的那一腔热情就能改变,客观的生产环境依旧很残酷,技术上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成了制约该厂发展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记得小编当时也接到一笔大单,小编的前任单位钢纤维厂急需10000个纸箱,出口运往国外,报出的价格相当可观,只是质量方面要求十分严格,一箱净重20KG的钢纤维,要求用300G的五层瓦楞纸,且对纸箱的抗压能力做了很明确的达标准则:一位体重70KG的人站在上面,纸箱不得出现任何破损或者变形,便算过关。
小编起初信心百倍,认为经过长达半年的改革转变,对于拿下这样的特种纸箱应该没多大问题,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小编在一个月内,连续十多余次送样盒让纤维厂检验,都以惨败告终,最后一次,还被纤维厂主任泼了盆冷水:下次别再来了!就你们厂这种技术,再改进也是这个样,要不是看在你以前是同事的份上,我早就没这耐心了!
对!在现有的沉痛的现实面前,我们有时候不得不选择低头和放弃。虽然,该厂最终仍然没有摆脱被改制收购的命运,但是,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仍有让我们去反思的价值。难道自身条件的限制,在面临机遇来临的时候,真的就那么束手无策吗?如果这事就发生在今天,会不会有转圜的余地呢?
有的!当下,我们听过的最频繁的一个词也许莫过于“共享经济”一词,它将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当我们很多时候自身能力存在某一欠缺的时候,寻求第三方补救与帮助不失为一次明智的选择!在“共享经济”时代,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会变得“有可能”。
2007年,当时貌似还没有“共享经济”的概念,QQ、论坛也被普遍认为只是一种便捷的通讯工具,鲜有人会将之与商业化运营挂钩,但时至今天,大大小小的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崛起,试想,如果是现在,那10000只特种纸箱有没有机会顺利交货呢?当然有,该厂完全可以依托网络电商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寻求有实力的特种纸供应商或者大型纸箱生产厂家,共同将这个大单吃下!
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作为获取方,更希望的是授予方能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作为授予方,更多的是看重获取方能够将“鱼”滋养的更肥更大,将“渔”的技能玩得更广泛,更扎实。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新玩法。
共享经济时代,一夜之间,一念之差,可以成就许多人,也可以淘汰许多人,现在,这趟“肝胆相照,你帮我助”的列车已经开动,您,愿意和我一起上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