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一批水墨印刷师傅,从1977年进入纸箱行业,到今年整整40年。40年,他从一无所知的毛头小子成功蜕变成印刷领域殿堂级的大师!40年,他创造了中国印刷领域众多的难以超越的成就:开机印刷0损耗、开槽无试机、7分钟完成快速换版、150高网线批量印刷……
在别人眼里,他是端端正正一板一眼的专家,但在我看来,他是位不折不扣的老顽童。今天,让我们走进印刷殿堂级专家黄庄富老师,听一听他和印刷40年的绵长故事。
一、“接触印刷纯属歪打正着,
但印刷却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
1977年,年仅21岁的黄庄富老师进入台湾正隆纸业,第一份工作是废纸打包。在重复了2个星期的废纸打包工作后,年轻气盛的他便打了退堂鼓。
“不干了!打死都不干了!”当即收拾东西就回了家。
最终没拗过在家人和同事的反复劝解,冷静下来的他决定再坚持一下。
一个半月之后,他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一次转折,调到了印刷部门,这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了印刷。“我记得,当时用的还是固态油墨,当我第一次看到机器把纸板印出来的时候,内心特别激动,我突然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这是油墨、板材和印机所赋予的全新的生命。”
现在回想起当印刷学徒的那段时光,黄老师依然感慨良多。“我们那个年代,学习过程是很艰辛的,没有人愿意教是最大的问题。当时我就决定:将来我学会了,我一定会教很多人。让很多人都学会这个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摸索和观察,黄庄富很快便掌握了一手印刷绝活,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二、太任性,他为了躲避升职而选择离职
常言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黄庄富却在后面的几年里做了逃兵。
不愿当班长、不愿当主任,甚至为了躲避升职而选择离职。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是喜欢开印刷机,喜欢挑战一项又一项印刷难题,这个过程让我很享受,而且收入也很高。不想做管理,我觉得我也不擅长。”黄庄富说道。
在1984年,为了躲避升职离开公司的一个月后,黄庄富被公司重金召回。继续当了机长2年。后来还是屈服与上级的软磨硬泡,从副主任直接升到经理,又成为了纸箱技术的主管,管控整个正隆的纸箱印刷技术部门,并且组建了自己的生产技术组单位,顺利完成从一个技术人才到管理人员的转型。
三、一点都不懂管理,
他如何做到足不出户管理好10余家工厂?
黄庄富说:“用经理的心态去当副主任,用总经理的心态去当经理。”多忙一点,多操心一点就一定会有回报。别看生活中的黄庄富和蔼可亲,但在工作中却贯行非常严格的操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我做管理的核心是开会!1天开4次会!执行不到位就检讨,必须检讨,一次5分钟!黄庄富说道。原来,在上任之初黄庄富就提前制定好所有的操作标准,在每天早上把任务分布给各个主任,在一天中特定的4个时间点,由下属递交工厂的工作进度报告。检讨也是黄老师非常有趣的管理方式。一旦规定好的制度在执行中出现问题,就开始做检讨,一次要做5分钟。黄庄富老师说在印刷中要践行3个标准:
1. 制定印刷标准
2. 实施标准化印刷
3. 实现印刷的精细化
在黄老师的概念中,操作标准制定的再好都只是意识上的,而标准操作才是执行层面。而在完成标准操作的基础之上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实现精细化印刷。
三、从操作机器到机器制造,
他顺利完成了又一次蜕变
在2002年,在正隆工作了25年后,黄庄富离开了台湾正隆,进入长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专心研究印刷机械的改造和制造。
“在离开正隆之前,我就开始尝试对印刷机做系列改造,以实现更优的运行和印刷效果。而且我想要探索更多关于高网线印刷的相关课题。进入长声,对我来说是一个契机,我开始从印刷机设计和制作端着手,去探索更多印刷的难题。“
2004年,黄庄富从台湾来到大陆,开始新的印刷之旅。这13年里,黄庄富对整个中国大陆的纸箱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开始潜心研究高网线印刷,并组建了一个专业的技术顾问公司,除了印刷之外,还开始设计设备、做建厂辅导,生活忙碌又充实。
四、传道授业解惑,
他想把更好的印刷技术教给更多的人
40年一晃而过,仿佛只是一眨眼,如今已经退休的黄老师却依旧奋战在第一线!“跟印刷打了40年交道了,现在我就想兑现我当初的承诺,把更好的印刷技术教给更多的人!“2016年,黄庄富加入了励展中国国际瓦楞展专家委员会,跟着励展的市场团队深入国内各地纸箱企业授课,并深入斯里兰卡和越南等地为当地纸箱企业做现场指导,凭借专业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