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废品收购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初期,但废纸作为造纸原料大规模的回收利用却是在1990年以后。在90年代以前,中国造纸还主要依靠草浆和木浆,而废纸浆在原料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8%。90年代初期,制造业发展,包装业随之发展,大量外资涌入国内,造纸行业因此兴起。
1995年中国造纸产量2400万吨,其中利用废纸810万吨,且主要来自国内回收,进口废纸量仅有90万吨。进入1996年,玖龙纸业在东莞建厂,同时多家大型造纸企业生产线开机,中国纸产品产量和消费量跻身世界前三。这一时期,国内废纸回收打包行业兴起。1997-2002年五年间,废纸回收经历了黄金时代,尤其在2000年以后,打包机一夜之间铺满大江南北,废纸供不应求,行业处于卖方市场,只要有纸就能买个好价钱,从不担心会因质量问题而被扣水扣杂。2002年废纸浆在我国造纸原料中所占比例上升到了48%。
随着从业人数和企业的增多,回收行业却以夫妻店和个体经营为主,长期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露天堆放,掺水参杂,火灾频发,分离出的垃圾任意倾倒。2006年开始,随着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废纸回收行业出现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回收企业,大中型废纸打包厂出现。中国废纸开始思考规范发展和规模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课题。
2003年开始废纸打包和规模化的大宗交易逐渐形成,外废进口渠道打开,造纸企业外废采购比例不断提高。此时国内废纸由于买卖信息不对称和物流成本较高,多以本地销售为主,南北市场价差较大,广东市场和山东市场差价达400元以上。2008年出现了第一次南北调货现象,北方的废纸涌向南方价格高的市场,自此,南北市场废纸价格差距缩小。2009年金融危机,废纸价格跌回2007年水平,2011年经济复苏后再次上扬,2012年以后由于造纸产能过剩,纸产品价格下跌,废纸作为原料价格也随之下跌。到了2015年,国内废纸利用量已经达到4820万吨,回收量超过5000万吨,是20年前废纸利用量的6倍,打包厂超过1000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500万,成为与城市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服务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