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供给侧改革与去产能,中国经济在需求端依然疲软的情况下,商品开始出现上涨,原材料涨价之声不绝于耳,一些大型原材料工业企业业绩迅速回暖。发轫于上游的价格上涨,最终必然传导到消费端,给普罗大众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政府必然出手进行整顿。
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预感到政府强力整顿经济秩序,可能会通过加速提价来准备过冬食物。在包小编看来,一方面大企业失心疯似地涨价,另一方面政府对涨价行为反应迟钝,很可能预示着这一轮的涨价窗口即将关闭。
应该说,国家实行了为期两年的去产能和供化侧改革之后,在原材料飞涨的情况下,消费端却不见明显上涨,也给政府继续实话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时间窗口。近几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颇为稳定,与人们的感受截然不同。
不过,既然是通胀的洪水,总是要倾泄而下的。小编认为,任由上游原材料涨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涨价即将传导到消费端。在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消费品过度上涨将危险到金融系统甚至政权的稳定,也就意味着物价上涨周期的结束。
种种迹象表明,涨价洪水已经很快到达消费端。近期手机、白电均传出涨价消息。玻璃、纸箱、瓶盖等原材料开始大涨价,也带动了饮料食品的大幅上涨,就连生活用纸也已经开始涨价。
从上游原材料的涨幅来看,即将到来的通胀洪水将迅速抬消费品价格,超过1994年21.7%的高峰值应该不成问题。包小编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疲弱的内需,政府的整治行动将更迅速更猛烈,终端品牌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既然通胀的根源是货币超发,那么,政府整治通胀的手段肯定也是缩紧银根这个屡试不爽的办法。接下来,频繁加息、到处缺钱将是一个新常态,产能扩张与基建投资将被迫停止,负债经营的企业可能活过不调整周期。一些背负着巨额贷款的个人,他们的人生将开始黯淡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