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舀纸是门技术活,若学习没经过时间的洗礼,估计连纸都舀不出来。在当代造纸活动中,传统造纸术俨然在某些地区有所存续,这一传统得以继承的典型地区就是地处合川东北部的香龙镇。作为一门宏扬了100多年的地方手工艺——香龙舀纸制作,于2010年技艺被列入合川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香龙镇自然资源丰富,流溪河慈竹就是其中之一。流溪河是贯穿香龙镇南北渠江上的一条水河流,特殊的地理环境给竹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慈竹,也叫钓鱼慈、茨竹、酒米慈、甜慈等,不仅用来制作工艺品、编制器具、竹肉入药,土法造纸——舀纸制作——的主要原材料也是慈竹。在合川,舀纸制作曾经兴盛一时,目前废弃的舀纸池在乡村中还能随处可见,如香龙的大垭村、枣梨村等等。
舀纸又叫火纸或草纸,是通过水竹加工制成草纸的传统手工艺。香龙镇的舀纸工艺从选材、加工、制作到最后的晾晒,全部工序都由手工完成。一叠叠颜色金黄、裁剪整齐、带着天然竹草味儿的毛边草纸,这些都是凝聚着源于乡土的复杂工艺与无尽心血。舀纸的造纸工序繁多,要经过锤竹、泡竹、洗竹、蒸竹、舀纸、压纸、晒纸等十几道工序,泡、洗等工序还要反复做两三道才能完成。
在如今的香龙,传统手工舀纸已经没有人做了,遗留下的是逐渐老去的传统手艺人,以及被遗落在房屋前后的舀纸工具。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草纸的批量生产已被 广泛应用。
在枣梨村村民严贤华家的屋子后面,一口曾经用来浸泡慈竹的料塘积满了发绿的污水,上面还漂着不少树叶;曾经用来碾压原料的大磨盘上,乱七八糟地堆满农具;而房前原本是舀纸槽的容器,俨然成了一个杂物箱。曾经家家有作坊、户户搞生产的舀纸场景早已不见踪迹,只剩下器具孤零零地躺着,一派荒凉。
舀纸传统的手工艺将随着社会的进步,机械化的广泛应用而被人们所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