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污水处理难度与日俱增,处理污水时产生较多的固体废弃物,其处置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然而,经过了两个五年,排放污水引致的污泥至今近8成仍未实现无害化处理。问题出在哪儿,又该如何解决,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除西藏日喀则外,中国所有的城市以及87%的县城都已建有城镇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重水轻泥”的现象也逐渐凸显。据了解,每一万立方米的污水经处理后污泥产生量(按含水率80%计)一般约为5吨—10吨,具体产量取决于进水水质、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等因素。
虽然有一些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污泥稳定化处理设施,但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和约束性指标考核,运行单位的积极性也不足,导致大部分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据统计,虽然80%污水处理厂建有污泥的浓缩脱水设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减量化,但约有80%的污泥未经稳定化处理,使污染物进一步扩散,也使已经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减排效益大打折扣。
从根源上讲,污泥主要分为工业污泥与生活用水污泥。当下,生活用水污泥占据了较大比重,其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也就是市政污水。公开资料显示,污泥是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有机物和不能被降解的物质沉淀下来形成的。一般来讲,1000吨污水大约会产生1吨左右的污泥。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一半以上都会被浓缩到污泥中,所以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以及恶臭物质、病原体、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
每天产生的污泥最终去向哪里?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我国31%的污泥处置方法为土地填埋,这些污泥未经过稳定处理,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45%的污泥与垃圾混合填埋,这些污泥实际上属于填埋范畴;44.83%的污泥为农业利用;3.45%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首届珠三角水处理交流会上公布的这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污泥处置的现状。
“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目前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现在业内都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摸索,所以我们也只是在观望。”业界资深人士杨坤指出。因而,“污泥处理,终端为王”,目前我国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存在的很大问题就是整个处理系统的管道尚未打通,才出现“谁占领终端谁占领市场”的现象。
此外,从事污泥处理处置的企业数量虽已达数百家,但尚未出现业界公认的龙头企业。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蛋糕就这么大,什么样的企业都想往里挤,现在是很多东西没理清,但预计过不了多久,污泥产业又是一个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