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3600032256

印刷技术:中科院给泡沫“编程” 可用于纳米印刷

   2017-03-02 纸路人3930
核心摘要: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技术:通过操控泡沫的“演化”方式,实现了以阵列化气泡为模板“印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技术:通过操控泡沫的“演化”方式,实现了以阵列化气泡为模板“印刷”功能材料,进而制备纳米尺度的高精度图案等功能。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纸引未来,納米印刷
二维泡沫演化的调控及图案化
 
泡沫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能,如高比表面积、可压缩性、声波控制、光学衍射和散射、同时具有固体和液体的力学性质等,其应用涵盖了材料科学、海洋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医药、化学工程、食品生产及微电子学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泡沫是一个不稳定体系,存在一种类似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现象,即大的更大,小的更小,最终消失。因此,对其结构演化的有效调控成为了泡沫研究领域百余年来的一个难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科研人员近年来在纳米材料印刷及图案化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在固体表面打印和构造精确可控的三维微米结构,突破传统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实现了微纳米尺度精细图案的印刷及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组装,并发展了在印刷电子及可穿戴器件领域的应用。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发现这种带有微米结构的模板可以用于调控二维泡沫的演化。研究表明,在泡沫中的气泡生长演变过程中,微米结构可以对气泡的表面曲率半径进行调控,进而有效地调控泡沫的演变过程。通过微结构的调控,可以使得气泡的曲率半径不再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甚至出现减小的情形。对应的演变也由原来的“弱肉强食”变为了“限富济贫”的反奥斯瓦尔德熟化演变模式。通过改变微结构的几何排列,泡沫会演变成所设定的图案,从而实现二维泡沫演化的“可编程性”。
 
这些图案化的二维气泡为高精度印刷组装功能材料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把功能材料(如纳米颗粒、导电聚合物等)加入溶液中,随着液体的蒸发,功能材料就会在气泡边界处进行组装,形成高精度的网格图案,从而实现在透明电极等光电器件上的应用。
(责任编辑:纸路人)
下一篇:

市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2017年上海印刷企业年度核验工作的通知

上一篇:

印刷业:VOCs污染现状及控制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master@zluren.com
 
0相关评论